2天8城调控后 只有核心城市的房子才能叫资产
2016年国庆前后,20多个核心城市拉开了本轮楼市调控收紧的序幕,至今已经一周年。在刚过去的周五,一些弱二线城市集体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可以说,越来越多城市加入楼市收紧的序列。
调控之下,有些城市依然保持着房价缩量上涨,产生“房价越调越涨”的怪象。这其中的理由很简单,中国的老百姓已经有一种固化的思维,房价一定会涨,唯有房子是抵御通货膨胀的工具。
短期价格持续的大涨,中国楼市出现了较大的价格泡沫。
2013年至今,楼市短期的主要矛盾出现了如下的演变:
2013-2015年,楼市主要矛盾是库存量过大问题。2010-2011年,楼市行情好的情况下,土地供应量增加,从而导致2013年开始出现房屋库存增加的情况,所以说,从2013-2015年是楼市的主要矛盾是库存量大。
2015-2016年,楼市主要矛盾是核心城市出现价格泡沫,三四线城市库存量过大,二者并存。经济低迷,驱动国家出台政策刺激楼市,从而促使了一线以及新一线城市房价的快速暴涨,这是楼市上涨的第二轮。可以说,2015-2016年期间,短期矛盾出现的是核心城市房价泡沫的出现。
2017年,核心城市以及经济稍好的三四线城市价格出现新泡沫,已经成为突出问题。时间窗口进入2017年,大家都没有想到,房价上涨的高潮会在三四线城市接力。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不少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50%,价格泡沫已经在更多的城市呈现出来。
房价上涨的主导者是政府,开发商、银行以及诸位皆是参加其中的演员。本轮楼市的刺激的启动有两个核心原因:
其一,经济低迷。在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额占比15%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对地产依赖之重,无法在短期内解除,所以房地产投资依然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引擎。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楼市复苏。
其二,杠杆转移。2013-2014年,政策上提得最多的是三期叠加阵痛期。直白了说,就是经济不好,政府债务累累。刺激楼市还有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让居民加杠杆。政府的负债率很高,楼市涨了,土地上涨,卖出好价格,财政收入多了。这个过程中,居民则是用了国家允诺的杠杆,首付二、三成,慢慢供房,还贷,杠杆率全面增加。
本轮楼市收紧的三个核心原因:
其一,减少外汇冲刺,锁定流动性。锁定流动性。200万亿房子资产,对应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这意味着只要有10%的房子套现,中国的外汇就会被冲击崩溃。显然,这是不允许出现的事情。限购,限贷还不够,还要用限售来锁定房子流动性。
其二,抑制投机行为,防风险,稳经济。房子有双重属性,其一,为居住属性;其二,为金融属性。当投机过旺时,金融这种虚拟经济属性便展现出来。过度投机,资金流入,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资产价格过高,容易出现经济崩盘风险。
其三,时间换空间,挤出房价泡沫。泡沫缩小有两种方法。第一,房价回调。但这里只允许小幅回调,若是大面积回调,出现大面积断供,则影响的是政府,银行,开发商资金链,这意味着经济的崩盘。国家必定救市,只不过楼市要救比股市难多了。股灾之下,我们花了多长时间才救回来,更别提楼市了。第二,人民收入增加,储蓄增多。以时间换空间的横盘,其意图就是通过增加人民的收入,从而会减少房价带来的压力。居民储蓄多了,也会有新进市场者购房。
楼市收紧过程中,有一件挺奇怪的事,那就是突然没有提房地产税了。也许,那真的是个伪命题,或者没有到成熟全面推出的时机。至少,重庆,上海两个城市试行之后,没有推向全国,说明整体效果不好。
取而代之的是,租售同权政策。
个人看法,保障居民居住是政府欠人民的历史债。近二十年,一味发展商品房,造成保障房的缺失,导致人们一味看多楼市。
租赁政策的推行是保障房建设的一部分,长效机制的一部分。目前只是开端,路还很漫长。
从国家层面的情况看,2015年开始提租售同权,但一直到2016年底,基本都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政策。而这一次,国家开始在10余个大中城市推行租售同权政策等一系列举措来看。个人认为国家会尽可能去推广租售同权政策,至少2017-2020年,这三年时间是一个试行的窗口期。如果没有问题,则会全面推广到更多的城市。
从租售同权的政策中可以看到,此番新政,租赁保障的是中低收入家庭。可以将此归类:
中低收入对应租赁住房。
中高收入对应普通商品房。
高收入者对应豪宅。
从政策上来看,在房子的居住属性上,已给社会阶层贴了标签。阶层的流动性丧失,社会就这么固化了,面对房价高的门槛,很难逾越。
真有钱,谁还愿意去租房子。中低收入归类为无房阶级,后二者可以对应有房阶级。有人说,这样划分不对,在大城市租赁住房的人,在老家有房。但我想问的是,房子是不动产,正是因为不动产,这才有区域的稀缺性。不谈中国现在已经户均1.1套房子,其实这个意义真的不大。
在一个城市长期工作,你在这个城市的住房需要保障。为什么很多深圳刚需的朋友在惠州买房后,反而后悔了。因为,从惠州来到深圳中心区上班,在现在依然不现实。为什么,这一波调控下来,北京外围的廊坊房价跌得比谁都凶,就是这样的道理。
不动产,始终是不动产。人在哪,它建在哪,它不会随着你的走动,而移动。
资源的不足,是租售同权推出的前提。
资源配置从来都是不公平的。在楼市中,最典型的就是教育资源的稀缺,因为稀缺才会有了楼市中的学位房概念。而优质教育资源的潜台词,就是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下一代接受优质教育的可能性。再往深处,就是阶层。
而资源的稀缺性,无非跟户口息息相关。而户口的定义,以下是我听到最好的解释。
“中国的户口相当于中国一个县(county)或一个市(prefecture)里发的护照,在这个县内,你拥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如果你去了其他地区,你就部分地失去了这个权利。你不能享受当地的医疗保险、劳动保险,甚至不能同工同酬,一般报酬比本地人低,不能应聘当地的政府雇员,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他们的小孩不能与当地小孩一样去受同等的教育。当然,小孩也不能参加当地的高考去上大学,因为他们相当于是“非法移民”。
大家都关注未来房价会怎样?
如果说,业绩是持续支撑股价长期上涨的唯一动力。那么,对应来说,人口的持续流入也是房价长期上涨的唯一动力。
资金流通的路径可以简单的这样解释。
产业经济发展起来了,人就有动力到这个城市寻找机会。当前的房价已经过高,除了本身能创造的劳动报酬外,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在三五年内积累一笔首付款。于是,年轻人背后的家庭支撑了其首付款,这就驱动了资金的流通。从而,资金从三四线向一二线城市集聚,有资金的推动,必然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进而造成价格泡沫。
主线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产业——人——资金。
上述的核心,必然是人。
经济有强弱,城市分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分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其实就是人口,将城市分为“净流入”与“净流出”两类就可以了。
中国城市发展已经到了逐步成熟的阶段,全国约18个左右的城市群,基本上也圈定了近40个核心大中城市未来的发展。像雄安新区这些获得国家层面新规划支持的城市,可以说是非常少,更况且雄安新区在设定前,已经将不动产交易限死,严格压制了所有投机行为。
我们回到之前的逻辑。目前,全国新增人口速度在减少,除了那些核心城市有人口持续流入之外,其它城市人口持续流出。再思考一个简单的逻辑,你现在买的房子,二三十年后,房子由谁来继承?如果你是拥有多套房子,未来集中到独生子女名下,这样独生子女名下有多套房子,过剩是必然的。因为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会持续存在,所以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今年以来,四五六七八线城市的房价也是在疯涨,同样也迎来了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但是,对不起,对于这些城市的购房者,真的有可能接盘了。如果是刚需自住倒没有什么,那买的是一种家的安全感。但是,出于投机,这一波接盘,套牢资金是肯定的。
只有核心城市的房子才能称是资产,广大人口净流出的区域房子只能叫房子。资产能保值增值,而房子只有居住属性。
城市发展是分化的,房价必然也是分化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楼市政策现在处于一直收紧的过程中,2017-2018年政策很难有松开口子的时候。
政策收紧之下,特别是信贷的收紧,短期影响房价会非常明显。目前,一二线核心城市首套房利率都上浮5%-10%,甚至接下来还有可能停贷,这就意味着楼市交易市场流动性还要减弱。
房贷利率上涨,最大的影响是购房成本的增加。接下来,核心城市面临的将是,买卖者地位暂时转换的阶段,要出售房屋的朋友,需要让利给有需求的购房者,否则难以成交。
利率收紧,毋庸置疑百分之百伤到刚需客户。有钱人真要出手买房,全款买房,不需要等待银行放款。而刚需看着利率上涨,每个月房贷需要多还一些,犹豫着出手。
个人对楼市的观点,利率上浮还要扩散到更多一二线城市去,所以楼市短期看空。未来一年至一年半会是开发商最难受的时候,特别是,中小开发商不断的被兼并,相信在不久的时间后,大家可以看到各类媒体报道。
我的个人看法是,这一波房价上涨,绝大多数城市的购房者,短期冲高接盘是肯定的。因为在政策收紧的情况下,你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兑现。现在已有41个城市出台了限售政策,2至5年才能交易。周五,石家庄还出了3套以上的必需要有8年以上才能交易。
地产短期空,不代表将来不会好,时间换空间是最好的策略。
从国家的政策出发,其历来强调稳经济,防风险。显然,监管层是不想房价大跌的,大跌意味着经济不稳。理想的状态,就是让房价微回调,在一个区间内震荡上几年时间,以时间换空间是最理想的状态。
通过时间来消化价格过高,泡沫会逐步萎缩,变小。我们有过先例,2011年至2015年,不少城市房价就是横盘或者微跌,但也不见得中国楼市崩盘了。
所以,目前的楼市短期我看空,但长期,我只看好核心城市,能持续上涨的也许不足20个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以及准一线城市,依然强烈看好,只不过需要经过周期的洗礼,挤泡沫的过程。其它城市,要么横盘,要么持续的阴跌。温州、鄂尔多斯就是这样在例子。个别点的泡沫存在,不足以影响全国。
当前最大的风险,其实是政策风险。国家虽然要稳,但最怕的是矫枉过正,导致楼市的崩塌。政策调控的时滞性,是要警惕的。
另外,提了这么多年,金融机构的资金要支持实体经济,但事实上,依然是通过各种绕圈子,最终还是将钱投入了楼市,这种怪象,何时才能停下来。(原标题:2天8城调控后,只有核心城市的房子才能叫资产)
相关阅读
-
澳洲居民区一季度房价涨(跌)幅榜出炉 最高上涨6.2%
根据房地产数据分析机构CoreLogic发布的数据,今年3月份,悉尼和墨尔本独立房屋的房价连续第二个月上涨,涨幅分别为0.3%和0.5%。在过去三个月里,悉尼和墨尔本一些热门居民区的房价上涨了29万澳元。
-
澳洲住宅塔吊数量持续下降 住房供应紧张问题面临挑战
根据房地产和建筑顾问公司Rider Levett Bucknall(RLB)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塔吊指数”,在过去6个月内,墨尔本的住宅塔吊数量净增13台,使该市的塔吊数量上升至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
澳洲房价中位数刷新历史纪录 悉尼逼近120万澳元大关
澳洲房地产数据分析机构Cotality(原CoreLogic)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澳储行2月份降息激发了购房者的乐观情绪,今年3月份,澳洲房价中位数上涨0.4%至820,331澳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
澳洲海滨房产30年房价涨幅排行榜出炉 最高飙升1131%
澳洲房地产研究机构Cotality(原CoreLogic)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澳洲海滨房产面临灾害性天气的风险,但长期来看,海滨房产受到追捧。在过去30年里,许多高风险沿海地区的房价涨幅超过500%。
-
墨尔本房价止跌后市场呈现活跃势头 房产需求与贷款意愿皆上升
房地产经纪人和抵押贷款经纪人预期,墨尔本房地产市场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迎来复苏,购房者在降息后变得更加乐观。
-
澳洲二月份房价上涨0.3% 墨尔本有望持续复苏
房地产数据分析公司CoreLogic发布的数据显示,澳洲二月份房价攀升0.3%,其中墨尔本和霍巴特上涨0.4%,悉尼上扬0.3%,布里斯班上涨0.2%。达尔文下跌0.1%,是首府城市中唯一房价下跌的城市。
-
房产需求上升 悉尼一两居高端住宅较底价高出72.5万澳元售出
有迹象表明高端房产的需求正在复苏,澳媒消息报道,上周末悉尼东郊的一套两居室住宅以高出底价72.5万澳元的价格售出,而位于下北岸的一套四居室房屋的售价比卖家底线高出33万澳元。
-
【3.3】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尽管2月三大指数出现回调,但目前尚难以据此得出牛市行情终结的结论,从技术层面看,目前美股依然运行在2020年疫情以来的这轮超级牛市之中。
免责声明:本网所发所有文章,包括本网原创、编译及转发的第三方稿件及评论,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交易操作或投资决定请询问专业人士。
热门点击
-
- Aft Pharmaceuticals (ASX:AFP)中国市场获突破:2024年全球制药公司在华19起许可交易中独占2起
-
- 【澳洲联邦大选动态】 反对党领袖彼得·达顿承诺若胜选将废除新车燃油效率标准(NVES)
-
-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十周年纪念活动在MA美驰澳大利亚举行
-
- 【联邦大选动态】关注育儿难题 !悉尼上北区Bradfield 独立候选人卜妮可呼吁建立全国性普惠早教托儿服务体系 确保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托儿费
-
- 12人确诊,1人死亡!悉尼CBD“军团病”疫情持续扩散,卫生厅拉响警报
-
- “尚界”正式亮相 问界M8上市8分钟大定破8000台
-
- 浦东向“新”:全新开放平台撬动中国对外开放新维度
-
- 2025年澳洲富豪Top-250排行榜出炉 Gina Rinehart蝉联榜首
-
- Xanadu Mines (ASX: XAM)撤回EGM上向紫金矿业转让蒙古项目一半权益的拟议提案 券商MST研报所称潜在第三方收购或将登场?
-
- 东西问丨吴光:王阳明良知心学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有何启示?
-
- 股市暴跌机构寄语投资人坚持长期投资策略 市场调整打开另外一扇窗中国资产未来可期
-
- 2025年全球航空公司品牌价值排行榜出炉 南航排名第7澳航跃升至第16名
-
- 澳洲居民区一季度房价涨(跌)幅榜出炉 最高上涨6.2%
-
- 澳洲锂矿股财报惨淡 3大矿商累亏超10亿 分析师称市场触底反弹有望
-
- 美股中期调整进行中!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市场 美股三大指数周四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