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女儿放学后,我带她去超市买菜,买回一个吞拿鱼罐头和一个开罐器。回到家,我俩一块儿研究开罐头。还没等研究明白,开罐器就散架了。幸好有别的工具救驾,凑合着把罐头侧面开了个洞,得以把鱼肉挖出来。
第二天周六,吃午饭的时候,女儿看着餐桌上七零八落的开罐器,惋惜地说:“它还没打开过一个罐头呢,就得退休了。”
我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一会儿咱俩一起去超市,你帮我把它退了吧。”
她的第一反应是摇头:“要退也是你退啊,这是大人的事,再说我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啊。”
我说:“谁也没规定只有大人才能去退款,只要有理有据,大人小孩都能可以去啊。至于怎么说……我教你,很简单的,你一定可以说。”
她还犹犹豫豫地:“你先说说,我听听难不难。”
我:“我昨天在这里买了这个开罐器。它坏了。我能不能退款?你试着说说。”
她试着说了一遍,有几个词她不太熟悉,说得磕磕巴巴。
她说:“不行,还是你去说吧。”
我:“你看啊,上学期你把帽子落图书馆,你不是第二天自己去要回来的?这次你要是能去退这个开罐器,就说明你可以办更复杂的事了。这是多好的锻炼机会。”
“那要是人家不给退呢?”
“第一,这是昨天才买的,购物小票上有日期。第二,这包装上有承诺的啊,不满意可以换货或退款。我觉得应该没理由不给退。再说,就算真不给退,你也多了个经验呀。”
她还在踌躇。
我说:“你知不知道律师是怎么赚钱的?比如,人家欠了你500块钱不还你,律师帮你打官司要回来了,你就拿出其中100块钱给他作为报酬。现在你替我去办退货这事儿,要是能退回钱来,你也可以拿走一部分做报酬。”
她问:“我可以拿多少钱?”
我:“你觉得怎么分合适?咱俩商量商量。”
她:“那个开罐器是5块钱。我想要一半,两块五。”
50%的佣金!小孩到底是天生的谈判专家啊。于是我俩说定了,给她两块五。
她开始练那三句话,练得差不多了,她还让我当超市服务台的工作人员,演练了几遍,我们就出发了。
去超市的路上,她一直小声反复念那三句话,生怕忘了。
到了超市,隔着十来米远,她就看到服务台前有几个顾客在排队。可能看到全是大人在那儿,她有点打退堂鼓,问我:“你能不能站我旁边?”
我说:“我要是站你旁边,那就不如我自己办这事儿算了。要么你自己去,要么我自己去,你做个决定吧。”
也许是舍不得自己练来练去的那三句话,也许是舍不得可能挣到的零花钱,她一狠心:“那我自己去吧。”就去排队了。
我在几米远外的地方看着她,听不清她们说的话,只看到她把东西递给服务台MM,她俩交谈了几句,服务台MM把钱和小票放在她手里。
她攥着钱和小票跑过来,张开手,得意地对我说:“看!”
我问她:“你感觉怎么样?这事儿有你之前想的那么难吗?”
她乐了:“一点儿都不难!”
▼
其实在国内的时候,这丫头还是挺“愣”的。
四岁的时候,她和幼儿园几个小朋友走在路上,听见有个经过的初中生说“小屁孩儿”,她追过去问:“你说谁是小屁孩儿?”
五岁的时候,我带她坐飞机,她不声不响自己去找到空姐,跟她多要一份枕头和毯子。
有一次我跟她一起走在路上,需要擦鼻涕又忘了带纸巾,她自己跑到旁边理发店里去讨了点卫生纸。
但是来到澳洲以后,语言障碍让她变得比以前谨慎,好像习惯于什么事都靠大人去解决了。
有一天她放学回来告诉我,她想得到学校里的鸡蛋。
她学校里养了几只母鸡,供孩子们观察学习用。鸡舍就在女儿的教室旁边,她每天都会经过,有时她看到老师从鸡舍里捡出来一两个鸡蛋,送给学生。
她认为那鸡蛋肯定能孵出小鸡,很想要一个,让我去帮她跟老师说。
我说:“这事儿我是不会去帮你说的,你真想要的话,得自己去问。”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会用英语说呀。”
我说:“首先你得搞清楚,那群鸡里面有没有公鸡,如果有的话,那鸡蛋才可能孵出小鸡。然后你要去问班主任老师,怎样才能得到一个鸡蛋。其实就是问两句话的事儿,我可以教你,一点都不难。”
她是真的很想得到一个鸡蛋,或者说一只小鸡,很认真地记下了那两句话。
第二天她还真问回来了。她先是去问了英语补习老师有没有公鸡的问题,老师说没有,但是老师说那鸡蛋是可以孵出小鸡的。(我怀疑这句话可能她理解有误。)然后她又去问了班主任老师怎样才能得到一个鸡蛋,老师说,表现好就有。
我表扬她说,你敢自己去跟老师沟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要求,进步很大啊。
从这件事,我意识到,我不该再老是“罩”着她了,应该多给她一些机会,鼓励她去独自和别人沟通和解决问题。
▼
好久以前看过一个视频,说的是世界各地小学的奇葩规定。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是,不许学生在学校里交好朋友。原因竟然是好朋友之间闹别扭、闹分手什么的,会伤害孩子的感情。
我们在保护和放手之间,该寻求一个怎样合适的“度”?这其实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某件事该不该让孩子去尝试,好的一面可能是什么,不好的一面可能是什么,有没有补救的办法,孩子的反应会怎样……这些都要具体到每个孩子的情况,并没有一个统一答案。
然而,那些麻烦和风险,时常吓倒了我们,于是我们就不知不觉踏进“自己包办”的陷阱里。
学校布置的手抄报,父母亲自操刀;带着孩子和老师一起谈话,恨不能帮Ta抢答老师问Ta的所有问题;8岁孩子还骑着带保护轮的自行车;听说孩子和小伙伴发生冲突,立马去找对方家长交涉……
所以等有一天孩子去上大学了,那些帮孩子提着大包小包去报到、专门跟老师同学提示要“多多关照”、为了考试成绩向老师求情的父母,一点儿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分的。
我听说过的最离谱的事是,我以前的一位上司说他曾经批评过一个年轻员工,并决定要扣掉他当月的一部分绩效奖,那小伙子的老妈把电话打到公司领导的办公桌上,替儿子求情。
这几年,英语国家给这种对子女保护过度的父母一个名称,叫“helicopter parents”,意为“直升机父母”,永远盘旋在子女的上空,随招随到,不招也到。
2013年两位学者的研究发现,“直升机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不仅自理能力差,不自信,缺乏安全感,而且抑郁和焦虑程度也更高。
尽力让孩子安全和快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如果不有意识地去遏制这种本能产生的冲动,我们不仅会阻碍孩子走向独立和自由的成长之路,还使他们变得更不快乐。
▼
关于如何避免做“直升机父母”,听起来好像简单,但实践起来,我们往往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各种权衡和决定。如果在“如何实践”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清楚的思路,你想要的打破“直升机父母”魔咒的计划,可能只会永远停留在决心里。
怎么来考虑具体实施环节呢?我自己有一些思考,并结合昨天的“退款事件”总结了几个方面。
1.鼓励孩子去完成某件事的过程中,一定要着眼于主要目标,而不是去抠细枝末节。
在我们去退开罐器这件事上,女儿有语言不通的问题。有几个词她比较生疏,尤其是bought这个词。她知道“买”是“buy”,但这个buy的过去时她没学过,在背那几句话的时候,她有时会说bought,有时会说buy。我纠正了她几次,后来就不纠正了。
因为如果持续纠正下去,只会让她更紧张。我想,我让她去退货这件事,主要的目的是让她练胆,懂得如何主张自己的权利,至于这个词是不是说对了,是次要的,因为这不是演讲比赛。即使她最后说的是buy,我想对方也可以明白她的意思。把意思说到了,主要目标就实现了。
通过一件事,能达到一个目标就很好了。要是顺便能多学会几个词就更好,但是别贪心,否则可能因小失大。
2.不能把“自己去做”搞得太过激进。
有一天早晨,女儿起床后磨磨蹭蹭的,临出门的时候还找不着另一只袜子,结果到了学校迟到了10分钟。按照学校的规定,要去学校办公室解释,孩子才能进教室。
那天我有点恼火,就要她自己去解释,她不愿意,最后没法子,只能哭着自己去办公室了。
当时我的想法,除了让她接受点教训,还想看她能不能自己处理这件事。
但是后来再回想这事,这做法不太妥当。那时她还刚来没多久,几乎就不会说什么英语,硬逼她自己去解释,她当然会觉得尴尬和委屈。
所以在带有情绪的情况下,就不要给孩子设计和创造这种“自己去做”的机会了,这时往往会因为考虑不周全,而伤害孩子的自尊。
另外,一个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摆在孩子面前,他多半情况下是没有头绪的。你需要启发他理清思路,每一步该如何完成,如果出现意外情况该如何应对,等等。当他能把这事的解决过程在脑子里预演一遍,对困难的畏惧心理就会减轻很多。
3.对于一件有风险的事,要告诉Ta,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用担心,你都会站在Ta的身边。
女儿在考虑去退开罐器这事时,是有顾虑的。我想还是应该让她把顾虑说出来,站在她的角度尽量去为她解开这些顾虑。
她担心对方可能会拒绝退货,会态度不好,会出言不逊……这都是有可能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她该怎么办,我都帮她分析过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强调,我就在那附近,如果最后真的出现不可控的局面,我会出面去帮她的。
对于历练比较少的小孩,“大不了我总是可以向父母求助”是一种壮底气的心理支撑。
所以放手不是从一开始就得一放到底。就像学走路,知道有双手能护着自己,孩子才会更大胆地去尝试。
4.慎用物质奖励。
虽然在退款这件事上我跟女儿达成了给她提佣金的协定,但是这不代表我赞成在所有问题上都采用物质奖励。
她得到的佣金,和退款这件事本身有一定的自然关联。这本来就是一件为了“钱”去交涉的事儿,钱退回来了,她也能享受到一点胜利的果实,我希望这能促使她对主张自己权益这件事,有个更直观的认识。
但是如果你在每件事上都用物质去激励孩子,他们对待事情的动机就可能会出现问题。动机不正,做事情的方向和方式也很可能会偏离父母的本意。
5.孩子的自主和自立,不是可以短期就养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女儿在快到超市服务台时,看到都是大人在办理业务,信心马上动摇了,想要退缩。
我对她说“要么你去,要么我去”的话时,我心里也不确定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但是我确定的一点是,无论她怎样选择,我都能接受。
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件事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理所当然,但如果无论你怎样劝说怎样鼓励都无济于事的时候,就先放过这件事吧。
孩子的自主和自立,不是一天两天,一件事两件事就可以养成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如果在这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也许是开始,也许是中间——出现不如你所愿的情况,也很正常。学习和进步从来就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上升的曲线,中间出现上下波动也很正常,这次不行,下次伺机再来。
生活会给我们很多学习的机会,错失其中的一些,并不代表全盘的失败和倒退。
末了忍不住感慨一下:为人父母,如何去爱,这真是门深奥又微妙的学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