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利好因素增多 中国消费持续回暖可期
(经济观察)利好因素增多 中国消费持续回暖可期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利好因素增多 中国消费持续回暖可期
中新社记者 陈溯
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下降3.9%。全年消费数据虽仍为负数,但中国消费已连续多月正增长,走上持续回暖轨道。分析认为,在利好因素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中国消费持续回暖的前景可期。
1月18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众购买水果蔬菜。中新社记者 刘文华 摄
消费增速逐月回升
2020年1-2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消费遭遇-20.5%的严重下滑,随后在政府防控疫情和复工复产多重举措下,消费开始复苏。2020年8月开始,消费数据由负转正,实现V型反弹。
2020年四季度,中国消费继续保持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环比增长1.24%。
“中国2020年消费数据虽然仍为负数,但消费市场整体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在当天举行的中新社国是论坛“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萍表示。
就业收入夯实基础
在中国消费持续复苏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经济保持基本稳定,居民就业和收入平稳增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表示,在2020年中国经济遭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就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甚至比2019年的就业形势还好,为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保持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面对疫情冲击,中国财政采取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三保’措施,就是为了稳就业、支撑消费,政策力度很大,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有效作用。”
统计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
居民收入在一系列措施支持下也实现了平稳增长。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网络消费持续发力
2020年,网络消费异军突起,成为拉动中国消费复苏的重要力量。
统计显示,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宁吉喆表示,中国产业的数字化、数字的产业化趋势明显,反过来也促进更多线上消费的实现,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除了网络消费,中国消费出现了一些新的增长潜力。比如,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四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0%、21.2%、17.3%,分别比三季度加快16.0、7.1、5.0个百分点;乡村消费领衔增长,12月,中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9%,比城镇高1.5个百分点;餐饮收入由负转正,12月餐饮收入增长0.4%。
持续回暖前景可期
统计数字显示,12月的消费增速环比有所下降,比11月增速(5%)下降0.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是否说明中国消费增长乏力?
对于这一数据变化,宁吉喆当天回应称,12月中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略有一点波动,是受到近期几个地方散发疫情的影响。但总的看,近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可控的。“消费在生产供给不断增强的同时,还是能够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表示,中国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产阶层,新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良好,此外,中国已开始需求侧管理,需求将成为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21年中国消费有望迎来一个较快速度的增长,甚至可以达到10%左右的增长。
赵萍建议,鉴于中国全年消费增速还未转正,下一步要继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促进消费持续回升。不断改善民生,抓好扩大消费的根本——稳定就业、提升居民收入,不断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供给侧创新,刺激新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完)
责任编辑:张楷欣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阅读
-
A new platform suggests a new dimens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At a time when the glob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undergoing profound adjustments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s are accelerating, China is breaking through with a higher level of institutional opening.
-
浦东向“新”: 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 制度创新破“痛点”探新路
中新社上海4月20日电 (记者 李姝徵)2025年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纪念日。这片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以制度创新破解企业、行业“痛点”,为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探新路。
-
Pudong'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explores new paths
April 18, 2025 was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Pudong's development. This frontier of China's reform is us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solve the shortcomings of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and explore new paths for China's continue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
浦东向“新”: 浦东科创“热带雨林”孕育硬核新科技
中新社上海4月19日电 (记者 李姝徵)由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发现生物靶标和治疗化合物的研发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人形机器人“学徒”在训练场内“实训”采集数据正反哺具身智能系统的模型构建……浦东开发开放35年来,这片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源源不断孕育“硬核”科技。
-
Pudong'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reeds hard-core new technologi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rugs that discover biological targets and therapeutic compounds by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ive AI) has entered the clinical trial stage. The “robot apprentice’s practical training collects data to feed back to the constructive system model…
-
浦东向“新”:全新开放平台撬动中国对外开放新维度
中新社上海4月18日电 (记者 李姝徵)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科技变革加速推进的当下,中国正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破局突破。
-
The 35th anniversary light show in Pudong, Shanghai outlines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On April 18, 2025, Pudong ushered in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district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
2时40分42秒!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诞生
中新网北京4月19日电 (记者 陈杭)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场上,来自北京亦庄的“天工Ultra”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
免责声明:本网所发所有文章,包括本网原创、编译及转发的第三方稿件及评论,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交易操作或投资决定请询问专业人士。
热门点击
-
- Star Entertainment喜获3亿澳元注资 困境逆袭再下一城
-
- 【4.16】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
- 【4.17】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
- 【4.14】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
- 【4.15】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
- 自由党领袖彼得·达顿(Peter Dutton)发布联邦大选承诺 聚焦民生与经济 自由党政策主张一览
-
- 联邦大选拉开帷幕 工党、自由党纷纷推出楼市新政 争夺“首置族”选票
-
- 澳洲股市周三早盘走势平淡 Star Entertainment复牌后下跌近5%
-
- 【异动股】RAREX (ASX:REE)发现中国市场以外稀有高品位镓矿 股价持续飙升
-
- 【异动股】Austral Gold (ASX:AGD) 年报:生产黄金1.6万盎司 流动性指标显著改善
-
- 【澳洲联邦大选动态】自由党领袖彼得·达顿(Peter Dutton)推出“首次置业者房贷利息可抵税”承诺 誓言放宽房屋贷款标准 助力首次购房者圆梦
-
- 澳洲租金及房价高企 “后院可移动和可扩展房屋” 开始受到关注青睐
-
- ACB News 一周上市公司动态及市场要闻回顾( 2025/4/15)
-
- Star Entertainment喜获3亿澳元注资 困境逆袭再下一城
-
- 关税战或导致波音蒙受巨额损失 中国商飞积极拓展市场 媒体称澳航等不排除未来购买中国飞机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