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到2025年的未来7年将禁止美国相关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一切产品,这意味着核心零部件上依赖美国的中兴通讯,开始进入依靠库存运营的危险周期。中美贸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中兴的遭遇在两国行业内外及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界热议和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澳华财经在线特约财经评论员张智森先生(澳)撰文《中兴制裁案一场超级大战的开幕式》,对该事件反映出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网将连续刊载上、中、下篇,感谢张智森先生的特别供稿。
中兴公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正当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战况正酣之际,今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随后,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也发出新的建议,警告电信行业不要使用中兴的设备和服务。
这一中兴公司被制裁的消息即刻引发了中国网民的激烈反应。网上意见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美国这种单边贸易保护的霸道制裁的愤怒抗议,主张以牙还牙;而另一种则是责骂中兴公司的愚蠢错误招致美国正常制裁是罪有应得。
笔者的想法是,我们先按下不平情绪,也不要做事后诸葛亮。一起冷静的分析一下中兴事件发生的背景,起因,实质。了解一下中兴公司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公司,为什么处于这样的风口浪尖?美国的制裁只是就事论事的惩罚中兴的违规,还是另有更高层面的动因而达到更复杂的,更深层的战略目的。中兴受制裁对中兴及中国,美国,甚至整个世界的短期及深远影响有哪些?针对中兴被制裁可以做些什么反思,中国可能做些什么近期及远期对策?
中兴事件发生后,网上对中兴评论很多,负面的比较多,包括严厉指责其犯的愚蠢低级错误,讽刺其没有开发芯片是因为只知追逐眼前利益不知长远前途,而自食其果。但有一个网友写道,我只想知道中兴到底干了什么?我相信这个网友代表很多人的心里想法,大家都希望了解中兴公司及这个事件的原委以便做出自己的判断。 笔者与中兴公司没有任何关联,此前对中兴也知之甚少,因为这个事件,与大家一样对中兴公司产生了一种好奇:到底这个让美国政府狠下重手,让国内网民恶声责骂的中兴是怎样的一家公司?他们究竟干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对中兴公司做了一些研究。下面是我得到的有关中兴公司信息,综述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中兴简介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Zhongxing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rporation),简称:中兴通讯(ZTE Corporation or ZTE)。
中兴通讯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成立于1985年,比华为早2年。1997年,中兴通讯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是国内A股市场上市值、营业收入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华为不是上市公司)。2004年12月,中兴通讯作为中国内地首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
据称,中兴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和中国最大的本地无线供应商。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的520户重点企业之一。是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
中兴主要产品包括:无线、网络、终端(手机)三大产品系列,包括2G/ 3G/ 4G/ 5G无线基站与核心网、IMS、固网接入与承载、光网络、芯片、高端路由器、智能交换机、政企网、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心、手机及家庭终端、智慧城市、ICT业务,以及航空、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传输设备。
中兴公司属国企类别。2015年员工总数就已经超过9万人。注册资本412504万。创始人侯为贵。现任董事长殷一民。2016年年营业额为1012.亿元。
中兴通讯是个全球化企业,在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07个分支机构、7+1个交付中心、14个培训中心;7个区域客户支持中心,45个本地客户支持中心;超过10,000名售后服务人员,3,000多家本地外包合作伙伴,为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运营商(如中国移动ChinaMobile、美国沃达丰Vodafone、SprintNextel,德国电信Telekom、西班牙电信Telefónica,澳洲Telstra等)提供创新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在国内,则与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合作中赢得显著市场份额。
中兴的起家历史与成就
中兴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国内崛起,亚非布局以及回指欧美。
中兴创始人侯为贵,出生于1942年,毕业于南昌大学,曾是航天部691厂的技术科长后被选派前往美国负责技术和设备引进。当时被中国和美国巨大的技术差距所震撼的侯先生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景,回国后萌发了创业的思想。
1985年,已经43岁的侯为贵来到深圳,创办了由三家国企联合投资的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
1992年,中兴核心骨干以个人集资方式成立“中兴维先通”。新成立的中兴维先通与691厂、深圳广宇工业公司共同投资创建了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两家国有企业控股51%,维先通占股份49%。董事会确定由中兴维先通承担经营责任,两家国有企业不参与运营。
后来深圳市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与另外8家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所以;今天的中兴是一家国企控股,民营授权经营(国有民营)的企业,这个模式当时是国内首创。正是这种独特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的制度设计,中兴的管理团队得到了更多的管理自主权,而这一点后来给了中兴强大的生命力。
刚成立时的中兴,为了生存,主要是干些低端的电子产品加工。1986年深圳研究所成立。至此,中兴元老们,在侯为贵的带领下,在深圳两层简易厂房内,开始了艰辛的自主产品研发。
1990年,中兴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数据数字用户交换机ZX500成功面市。到了1992年,借助这款产品,中兴的销售额达到了1个亿。
1997年,中兴在深交所A股上市。此后中兴公司的研发及海外扩张一路高歌,到了2004年,拿下了独家为雅典奥运会提供宽带互联网设备支持的工程,同年,在港交所H股上市。
2005年公司确定海外扩张战略,开始重点大力开拓国外运营商市场,与和黄英国公司签署30万部WCDMA终端合同,3G终端首次大规模进入欧洲市场,获评《商业周刊》“全球IT百强企业”。
2007年,入选“影响中国十佳上市公司”,国际化战略获突破,公司国际营收额占公司总收入额的六成左右,首次超过国内,成为许多一流运营商终端供应商,开始与美国方面合作。
2008年,获美国“3GCDMA行业成就奖”,进入全球Top100的51家运营商短名单。
2016年8月,中兴通讯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50位。2017年11月,在“2017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中位列梯级I。
曾经风光一时的北电、摩托罗拉、诺基亚都已风消云散,而中兴通讯却一路摸爬滚打,在刺刀见血的厮杀中生存下来,逐渐做强,坐上了全球通讯业的第四把交椅。
中兴的特色与战略
中兴技术创新研发特色:中兴的创始人以及后来的几位董事长都是技术出身,所以这是一家始终把技术先进性放在第一位的公司。
侯为贵认为,中国技术人才较充裕,中国每年有200万工程专业的人才毕业,而美国只有40万。而且中国大学生能吃苦、愿打拼,在高压低收入的环境下依然能发挥强大的战斗力,所以包括中兴在内的中国高科技企业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的高技术低成本优势。中兴通讯的核心能力应该是实际的技术竞争力。
企业发展方向方面,侯为贵有一套自己的投资哲学,“中兴不是一个大而全的公司,只对少数几个领域感兴趣。但是对每一个感兴趣的项目,都不会随便放手,而是安静地深挖,直到挖出金矿为止。我跟踪了很多东西,一看到这个机会非常大,我就发力,一看到机会不大,渐渐就放弃了。今天看来,中兴的投资哲学造就了中兴,然后也为今天的挨打种下祸根。
中兴的海外全球战略。有点像毛泽东主席当年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中兴在国外市场的资源投入和战略部署基本上满足“二八定律”。也就是说,80%的投入是在发展中国家重点是中东、东南亚、非洲。20%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策略的出发点是基于中兴的成本优势。中兴在国际市场上的订单平均报价比欧美大企业低10%左右。发展中国家对成本更为关注所以容易打入。至于欧美,由于中兴还是刚刚进入,即使拿出比较低的价格,也还是难以马上进入这个传统供应商与运营商的关系比较牢固的市场。中兴的这个海外战略无疑是明智的也是成功的。目前中兴通讯海外收入占比为55%,但他们预期但未来海外市场收入比重可能会达到70%,甚至更高。
中兴的美国市场布局。中兴的另一个理念是“没有美国市场就不能全球领先”。美国市场显然就是侯为贵眼里的富矿。改革开放才十年光景,中国离加入世贸组织还有4年,侯为贵已经想到了提前布局北美市场。这一超前意识让中兴今天成为美国市场的第四大通讯供应商,而且发展势头很猛。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中兴的成功之作今天也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中兴是一家有战略视野的公司
研发投入力度及成绩
中兴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及市场份额,与中兴的技术背景出身及重视科技研发有关。
中兴通讯每年将收入的10%投入技术研发。2017年研发投入129.6亿元人民币,占营收的11.9%。在中兴通讯8万余名员工中,研发人员高达3万人,居中国上市公司之首。
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协定)是专利领域进行国际合作最具有意义的进步标志。中兴通讯作为我国高科技代表企业之一,PCT专利申请量常年稳居全球前列。2010年以来的8年更是稳居PCT专利全球前三,具体来说分别排在全球第1、第1、第1、第2、第3、第3、第1、第2。
资料显示,中兴通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申请数量超过3.5万项,国际专利申请超过6500项,其中相当比例是3G/4G/核心网/光传输/手机领域的核心专利。仅仅2017年专利申请数量就有2965件。
中兴公司是中国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863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承担了近30项国家“863”重大课题,是通信设备领域承担国家863课题最多的企业之一。2011年,中兴入选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中兴在美国、印度、瑞典及国内设立了14个研究中心。上市第二年,侯为贵就远赴美国主持设立了三家美国研究所,分别位于新泽西、圣迭戈和硅谷。中兴后来逐渐地扩大了在美国的研究队伍,最终形成了5中心300名员工的规模。其中80%都是雇佣的美国当地技术人员。中兴也在韩国成立研究所,拜师韩国的手机制造业。中兴的环太平洋地区的研究中兴布局确立了中兴手机的研发基于这些市场消费者现实所需的基调。在消费市场仍然不理性、不规范的中国,当大量草根企业家还在焦头烂额地在国内攻城略地时,中兴已经摸到了打开国际市场的钥匙,用科技进步为武器在海外攻城略地。
在国内,中兴除了深圳之外,还有南京,上海,西安、北京,三亚、成都,武汉等研究所。不同的研究所,负责不同的研发方向。
中兴公司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建立了一套引进、培训、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员工中,博士、博士后400多人,硕士5800多人,本科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的70%。
2013年教育部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兴通讯公司承诺5年内向合作高职院校捐赠总价1亿元的研发与培训设备,并免费对200名相关教师进行科研能力培训,支持20所高职院校建设“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创新基地”
中兴曾获世界产权组织和中国国家专利局共同评定的中国专利方面的最高奖项“中国专利奖”两项金奖,累积专利申请数量超过30000件。获法国投资者协会“2010最佳投资者奖”,英国GTB“LTE系统设备创新奖”,中国TD联盟“网络杰出贡献”等三项大奖, 2010年12月30日,中兴入选《巴菲特杂志》“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
社会责任感
截至2008年,中兴6年的纳税累计总额超过160亿元。1998年全国特大洪灾期间,向湖北、湖南、江西、黑龙江等重灾区捐款捐物累计近两千万元人民币。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中兴通讯协中兴员工为灾区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
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灾难后,中兴通讯向海啸受难国捐赠了价值250万美元通信设备。
2005年南亚震灾中,中兴通讯是“第一家在受灾前线慰问中国救援队的中资企业”,共捐赠财物价值200多万人民币,支援灾区重建。
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为“全球信息社会峰会”、“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亚欧财长会议”、“APEC会议”和“亚洲博鳌论坛”等提供各类赞助,
远征非洲
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兴在非洲开发了著名的“安哥拉模式”:在饱受内战之苦的安哥拉,中兴与其固网公用事业公司Mundo Startel和国有移动运营商Movicel合作完成了安哥拉4G国家骨干网。而安哥拉向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还款方式是原油。
中兴还连续承接了非洲穷国埃塞俄比亚的千年项目、坦桑尼亚的国家光纤骨干建设、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3G建设。在非洲中兴不但为自己品牌打实了基础,也为中国提升国家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布局美国
仅从商业的角度,中兴在美国从研发到产品到市场推广,与当地商界合作等都做的比较成功。这方面可能是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上的一个成功典范(后面详述中兴美国经历)。
中兴像许多公司一样有缺陷
中兴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全球扩张的先驱,是个令人敬佩的成功企业,但是他的错误也同样引人注目。一如国产电视剧中的英雄李云龙,优点与错误同样明显,成绩与过失相互抵消,然而这一点并妨碍李云龙的英雄本色。
技术主导型但公司管理意志的其他方面没有同步发展
从创始开始,中兴就是一家追求技术创新来立足及拓展的公司。中兴几十年来对技术的不断追求奠定了他们今天的科技实力及自信。然而中兴在公司的品牌宣传意识,运行管理,国际化适应及风险危机管理方面显然不像他们的技术实力方面让人称道。从本次事件的发生及2012年以来公司对该事件的处理轨迹中我们可以窾见其中一斑。
中兴是一家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公司
当年中兴得以成长的环境是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代。没有基础,很少规则,底线很低。受摆脱贫困的迫切心愿,对财富饥渴的强烈动力驱使,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狂奔。没有前人经验或教训,摸着石子过河,勇者胜,有胆有魄者胜,有进取心有关系的胜,不管黑猫白猫,大浪淘沙,成者为英雄。
其实每个公司,每个人的原始财富积累阶段都是这样,中国是这样,西方国家很多企业也是这样。在草创阶段,生存是第一要素,压力之下一定有很多鲁莽行为,没有人一开始就高尚,完美。中兴正是是个中国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公司,有着许多这个环境里的成功经验,聪明故事,思维习惯烙印,及理念文化传承。这个曾经带给他们在中国成功的经验,今天成了他们的国际化扩张的短板,饱受磨难的缘由。
事实上,中兴犯了一个很多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企业同样会犯的错误。中国营商环境里积累起来的经验及侥幸心理造成了对游戏规则健全的国际环境的现实和违规风险认识不足。在国内过去的环境里,钱能解决的都不是大事,但在海外,无视规则代价会很大。尤其是在异国他乡,他人的地盘上。有些事情不是钱搞定的,而是知己知彼,吃透游戏规则的专业精神搞定的。 笔者不认为中兴公司处理违规事件中的种种错误是最高管理者的本来意愿,但至少说明中兴管理层对这方面更多基于过去经验判断行事而对事件重视不够,日常运行中风险管控意识不强,管理方面有漏洞,或对企业所在地法规敬畏意识不够。
全球化扩张必须适应全球思维及地方智慧
有人认为,像中兴公司这样的,因中国市场成功和社会支持而迅速成长的全球型中国企业,虽然体量已达到国际化的级别,但其思维却仍局限在中国本土的观念和经验之内。实际上,这是中国全球型企业的通病,决策者没有完全适应营商环境的变化,也面临人才危机。虽然已经具备全球性市场的业务能力,但在人文素养和知识方面,在必备的国际化政治与社会了解方面尚没有与日俱进,也没有相应的人才团队和有效决策研究与辅助系统。以致一旦遇上危机,没有准备,临时仓促应对。因为处理对策不得要领,不到位而最终吃大亏,结果花了大钱也没有消灾。
笔者在海外的观察也印证了以上的观点,由于文化及体制的差别,国外营商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及营商政治经济环境都与国内不同,很多国内成功企业来到海外,以过往的国内成功经验判断决策,结果交了很高的学费。
不可否认,国内企业家在国内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有丰富的营建政商关系的经验,但是来到国外,很多人作为一个在外国环境里的企业决策者对国际政治格局,母亲国与经营所在国双边关系,对所在国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倾向的多维思考不够。单一从商业逻辑来考虑问题的弊端是容易受到各种没有想到的其他方面因素的掣肘。最后商业上成功了,但树大招风,政治上却埋下了祸根。中兴在美国市场的成就与磨难应该也是属于这个范畴。
实事上,国外当地企业为了商业利益也有各种政策,财务,法律风险。但海外企业都有较强的风险管控意识及操作系统。澳洲商界有一句行话“只冒经过计算的风险”,换一句话,经过研究发现该项目风险很大,而潜在收益不足于消弭风险带来的危害时,宁愿不做。即使这个项目有风险也得做,在开始之前预先想好所有风险因素,并请专业的律师会计师团队想好可能的专业对策,这样就有所准备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澳洲的人都听说过,有一年澳洲首富交了7元的税,税局知道有问题想追究,但首富平时的会计师团队及打官司时请的律师都是全澳最顶尖的,结果还是首富赢了。中兴的事情已经发生,再讨论过去已经没有意义,但是今后中国企业如遇到类似挑战,就应该当地请最好的专业团队做策划,评估各种风险,问题发生了应该请最好的当地律师,尤其像中兴那么大的标的。什么钱都可以省,这方面的钱越省越糟糕。
笔者有一次在悉尼机场登机口看到一个香港汇丰银行的广告:“全球视野,地方智慧”。作为一个有全球战略的公司,的确,地方智慧决定成败。
中兴缺芯,但不应为此指责中兴。
贸易全球化的理念是全球经济协作,大家做各自擅长的事,然后通过贸易来协调合作,达到全球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目的。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也是这样一个概念。
通信业是受益全球化、推动全球化发展最具影响力的行业之一,这个行业资金,技术高度密集,研发时间长,成本大,产品制造企业工艺要求高。 单个国家无法构建整个产业生态,即使有效率不会是最高的,更不要说一个企业。所以这个行业全球化产业分工非常细致。美国强项在研制开发芯片,在产业链上游(下游几乎空心化了)而中国在应用端,属下游(研发端比较弱)。如果没有国际政治博弈或贸易战,大家会一直相安无事,各赚各的钱。
中兴作为一个终端通讯产品提供商,需要很多应用芯片,但芯片研发不是他的主营方向,或者说不是他聚焦的领域。一个单一的,专业的企业不可能大而全,上下游全包通吃,这样做商业效率不高。以前的那句话,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就是反应了这样一个商业逻辑。不要说中兴这样的高科技公司,笔者所在的眼镜行业也有这样一个产业链。每次我们将一个订单下给国内眼镜工厂,眼镜工厂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眼镜的所有配件采购好,然后组装即可,一副看上去小小的,简单的眼镜竟然有20多个组件工厂与之配合,眼镜工厂如果什么配件都是自己做,则根本没有竞争力。
为什么中国过去芯片发展这么慢?是因为中国觉得买比自己开发更便宜、更容易,所以就买了。而这样做形成了产业链惯性。那些上游芯片厂家因为有技术,产品便宜,下游像中兴这样有市场的公司大订单支持,就能卖得好,销量好就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更好产品的研发,所以强者越强。弱者更弱,中国本来基础差起来的阻力就更大了。
抛却芯片设计能力不谈,仅仅是芯片制造所需的设备和关键原材料等,中国还是依赖进口。在封装工艺上,全球主要代工厂已经在布局7纳米,当前的主流工艺是10纳米,但中国代工厂“能达到的精度为28纳米,还有两代差距”。
这个现状是可以理解的,现代化中国的工业发展才30年的历史,人家西方可是100年,过去的30年我们主要在低端劳动力密集的领域,做些简单低级产品,高端制造领域基础太差,不具竞争力。所以缺芯危机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整体进步阶段的反映。
凡事都有两面性,中兴事件是件大家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这个事件也会短期内对中国制造及中国经济造成不小的震荡冲击,但是这个事件让国家及企业界看到了我们面临的风险及危机。如果趁这个契机把危机转为机会,更加坚定中国制造2025的意志及决心,如果国家整体战略重视高科技攻关,不仅仅芯片还包括其他重大科技领域,那么集全国之财力,智力,及凝集力合力,用不了几年,中国会绝处逢生,变成一个真正的科技强国。
虽然中兴不是一个完美的公司,虽然我们这里也历数中兴可以改进的地方,但除了他的过失,除了他的不完美,中兴还是一个伟大的,值得尊敬的公司。中兴也许不是管理方面的表率,也许还有一些创业时期的陋习,但中兴也是一个有全球化使命感的公司,一个有科技前瞻眼光的公司,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中兴的很多员工非常敬业,也有工匠精神。中兴与华为一样是中国高科技走出世界的先驱。中兴在科技研发的投入及取得的骄人成绩,中兴在亚非及美国的市场的成功突破,中兴在5G领域奠定的世界领先地位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树立了一个榜样,立下了不凡功劳。如今虽然中兴出事,在风口浪尖接受拷打,我们也应该还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并衷心的祝愿他度过难关。
无论中兴未来的命运如何,先驱烈士也好,浴火凤凰也好,中兴是一个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企业。中国如有10个中兴,5个华为,或者更多这样的企业,中国今天地位可能会不那么脆弱,明天将会更强。现实生活中你我每一个人都不完美,中兴不完美,国家也没有一个完美的,但只要我们认识正视错误,直面遇到的危机,跌倒了爬起来再战,心中有梦,永不放弃,虽然失败不可避免,但一定会越做越强。
作者张智森,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澳华财经在线特约财经评论员。2018/5/10于悉尼
(郑重声明: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对本文保留全部著作权限,任何形式转载请标注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