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金融行“松绑”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中国银行称,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对此,南方基金首席分析师杨德龙表示,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短期实际影响小,但表面利率市场化推进,存款利率管制放开是必然趋势。贷款利率放开是推荐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具有战略意义。参考美日韩经验,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市场利率先小幅上升后系统性下降,中国股市估值短期受压中期上升。
中信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孙建林表示放开以后,银行贷款利率往上走的概率比较大,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0.7倍的利率下限取消以后,就要看大行之间会不会有恶性竞争,掀起利率之战,例如针对一个优质客户,利用压低价格,竞相竞价。"
相关阅读
-
澳元创六年来最大贬值幅度 国内油价上涨料推升通胀 影响降息前景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澳元贬值可能会推高汽油价格,重新点燃国内通胀压力,澳储行降息的可能性或因此进一步消减。
-
澳元汇率五月涨超3% 分析师称难以重返疫情后高位
5月份以来澳元汇率上涨超过3%,有望创下今年以来最佳月度涨幅。然而分析师们认为,澳洲央行加息意愿不强及中国经济反弹不及预期背景下,澳元涨势或难以为继。
-
【4.11】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根据Redbridge的一项最新民意调查,澳大利亚反对党领袖彼得·达顿(Peter Dutton)提出的“生产下一代零排放核能”计划得到超半数受访选民支持。
-
亚投行行长谈中国经济:增长数字放缓,但绝对财富创造大得多
中新网3月24日电 3月24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董事会主席金立群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会上,金立群表示,虽然中国GDP...
-
【1.18】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根据未来投资集团(Futurity Investment Group)的最新研究,过去一年中澳大利亚学校教育的总成本激增了6%。
-
国务院总理李强:中国经济2023年预计增长5.2%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并发表特别致辞。李强表示,中国经济2023年预计增长5.2%。
-
芒格离世引发投资界悼念!他喜欢王传福,看好未来20年中国经济
中新经纬11月29日电 (薛宇飞 实习生 李泽璇)当地时间11月28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副主席查理·芒格当天早上在美国加州...
-
【中国那些事儿】 美学者:违反世贸规则 美国遏制中国经济增长政策注定失败
中国日报网9月7日电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教授警告称,美国的一些“反华”经济政策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对全球繁荣构成了威胁。
免责声明:本网所发所有文章,包括本网原创、编译及转发的第三方稿件及评论,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交易操作或投资决定请询问专业人士。
热门点击
-
- 【4.3】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
- 【4.2】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
- 【4.1】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
- 明星投资者集结站位 Janus Electric借壳上市搅动风云!澳洲重卡运输电动化迎来“破局者” (上)
-
- 特朗普宣布全球关税征收计划 !10% “基准稅”和“对等关税”双双开征 (含关税征收税率排序名单)
-
- 澳储行宣布将利率维持在4.10% 市场调低降息概率预测
-
- 【3.31】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
- 阿尔巴尼斯总理回应美国关税征收决定 称关税征收无理毫无逻辑依据 损害两国关系
-
- 美股中期调整进行中!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市场 美股三大指数周四大跌
-
- 【4.4】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
- 【3.4】今日财经时讯及重要市场资讯
-
- 【澳洲大选动态】 彼得·达顿(Peter Dutton)领导的自由党联盟承诺: 若胜选将向昆士兰州华人博物馆提供22.5万澳元资助
-
- 新南威尔士州发现含致命尼塔佐酮的伪造药物 卫生部门发布紧急警告
-
- 【异动股】ARTRYA (ASX:AYA)冠状动脉斑块成像AI诊断平台通过美国FDA审批
-
- 生活成本(Cost of Living)再度成为选民重要考量因素 工党、自由党纷纷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