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当地媒体4月22日报道,姜洋在该论坛上还表示,正积极研究“沪台通”。 与已经推出的“沪港通”类似,“沪台通”允许两岸投资人买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台湾证交所挂牌的股票。
两岸三地资本市场开放对接正衔枚疾进。
“目前,我们正处于两岸三地共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强两岸三地的金融合作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台北参加第五届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时说。
他还表示,将强化与香港及台湾地区的沟通联系,优化政策制定、监管执法、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协作方式,携手推动两岸三地资本市场开放对接和互利共赢。
而据台湾当地媒体4月22日报道,姜洋在该论坛上还表示,正积极研究“沪台通”。 与已经推出的“沪港通”类似,“沪台通”允许两岸投资人买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台湾证交所挂牌的股票。
内地资本市场人士认为,两岸推动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对双方都有好处。台湾资本市场规模比大陆资本市场规模小很多,两者打通对台湾资本市场的影响会更大。而大陆投资者也可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
受上述消息刺激,4月22日午后 A股券商板块集体飙涨6.33%,其中海通证券 (600837)、西部证券 (002673)更是双双涨停。
推进启动深港通、完善沪港通
姜洋介绍,在不断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证监会按照“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总体要求,不断提升资本市场的开放水平,并积极从台、港先行先试。
而香港已先行一步。
在CEPA框架下,香港投资者进入内地资本市场的便利性得以大幅提高。据姜洋提供的数据 ,目前已有97家香港机构获批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获批额度2700亿元;截至2015年3月底,共有55家香港注册金融机构获得QFII资格,累计获批148.71亿美元。
2014年11月,沪港通试点启动,推动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其给两地市场带来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截至2015年3月底,沪港通已累计成交5536亿元人民币,其中沪股通4724亿元、港股通812亿元。
“沪港通推出后,双边市场表现都很活跃,沪港通这个机制安排在其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4月22日,第一创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尤其在“公募基金获准参与沪港通”之后,3月30日,港股通使用额度即明显放大。同花顺数据显示,3月30日之前的一周,港股通使用额度均在个位数,但从3月30日开始,港股通使用额度逐步猛增,4月8日更是爆发为105亿元,4月9日,港股通当日使用额度105亿元再次用尽。
伴随资金流入,港股应声大涨。从3月30日开始,恒生指数整体向上,4月22日,恒生指数上涨0.3%,报27933.85点,近几日基本维持在2008年5月以来的新高度。
与香港资本市场的深化合作上,姜洋指出,下一阶段还将积极推进启动深港通和完善沪港通等相关工作,而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在今年两会上也曾公开表示,深港通上半年即有望获批,并于下半年推出。
扩大大陆资本市场对台开放
据姜洋介绍,近年来两岸资本市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
截至2015年3月底,共有30家台资金融机构获批大陆的QFII资格,额度66.70亿美元;批准了4家台资金融机构在大陆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12家台资证券公司在大陆设立25个代表处,24家台资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据台湾当地媒体4月22日的报道,姜洋在前述论坛上还表示,正在积极研究“沪台通”。与已经推出的“沪港通”类似,“沪台通”允许两岸投资人买卖上交所和台湾证交所挂牌的股票。
此前的2014年8月,上交所与台湾证券交易所已签署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这是两岸交易所之间签署的首个MOU.
“预计台湾资本市场与大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合作,将会参照”沪港通“模式。”4月22日,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南方小康ETF 基金经理杨德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沪港通”开通后,市场成交平稳,已证明对两地交易者都是利好。
杨德龙曾于2008年、2014年年底两次到访台湾参观其资本市场建设,在其印象中,台湾股市没有大陆这么活跃,但也曾大起大落,经历多次牛熊转换。其运营时间较长,与海外资本市场的互动较多,是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蓝筹股估值偏高,垃圾股、绩差股则不受欢迎。
“台湾资本市场上,医疗设备、电子的企业大体而言,比国内要好。”杨德龙表示,如果两边资本市场打通,大陆投资者在这两个板块中也可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4月22日,台湾证券市场成交量靠前的上市公司包括友达(2409)、彩晶(6116)、元大金(2885)、联电(2303)、台积电(2330)等。
据国泰君安证券的研究,台湾证券市场证券化率较高。台交所上市公司分属28类行业,涵盖范围较广。其中,台湾最大上市行业为半导体行业,占比22.4%,其次为金融业,占比达13.5%。2013年台湾证券化率为168.40%,高于韩国与大陆水平。
另外,可供大陆资本市场借鉴的是,台湾证券市场已形成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包含OTC市场(兴柜市场)、上柜(相当于创业板 )以及上市市场(相当于主板),该市场呈倒金字塔结构。三个市场的总市值约为31.86万亿台币,约合人民币6.36万亿元,而沪深两市最新总市值为60.53万亿元。
相对于内地市场,台湾证券市场近期也较为平静。
截至4月22日,台湾加权指数(TWII.TW)近120日与250日分别上涨9.88%、7.72%。近10日的日均成交额为959.04亿台币,约合人民币191.53亿元,这与A股近期万亿元级别的成交额亦难相比。
“两岸推动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对双方都有好处。”彭兴韵认为,台湾资本市场规模比大陆资本市场规模小很多,两者打通后,对台湾资本市场影响会更大。
南下资金推高港元 沪港通扩容或不受影响
4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数经历了几周的火爆行情后仍风头不减,继续吸引内地热钱不断涌入,收盘上涨2.79%,这也带动港元汇率飙升。前天,也正是由于港元兑美元达到7.75的汇率上限,香港金管局不得不再度出手干预,合计购买15亿美元,至此本月累计投入58.5亿美元。
此前《第一财经日报》曾报道,随着香港金管局在维持汇率方面承压,市场人士担忧因此推迟港股通扩容的进程。
接近金管局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除了沪港通外,流向港股市场的资本途径很多,此外,沪港通扩容要有前瞻性,这对于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改革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港股太火致金管局干预汇市
前天的香港和纽约交易时段,金管局以1美元兑7.75港元的汇率,分别购入3亿美元和12亿美元。据彭博新闻社统计,不到一个月,金管局干预汇市注资已超过去年7月和8月的一半,去年那两个月金管局共注入97.2亿美元。
内地政策的放开是此轮港股牛市的主要“推手”。
3月27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沪港通交易指引》,公募基金可借道沪港通投资香港市场。随后保监会发布通知,明确内地保险机构可投资香港创业板股票。上述新措施为港股增量资金带来巨大想象空间,结合深港通预期,给港股市场带来提振,资金“南下”趋势明显。
就本月来看,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16%,在彭博追踪的股指之中表现仅次于迪拜股,也正是因为内地资金热炒港股,港元需求大增,港元汇率也应声而涨。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从1983年以来便采取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当前,汇率维持在7.75至7.85之间。金管局会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水平时,从持牌银行买入美元;当触及7.85港元的弱方保证时,会卖出美元,从而让强弱双向的兑换保证能以联系汇率7.80港元为中心点对称地运作。
当然,这已经不是金管局第一次出手。港股在4月9日创七年新高,金管局也于当日证实,其以1美元兑7.75港币的汇率出手购入4亿美元。金管局当时在一份邮件声明中表示,由于港股近期行情火爆,港币的需求猛增,其会继续密切监测市场动向。
沪港通扩容进程或不受影响
此前,由于港股牛市导致港股通额度连续几日用罄,各界对于沪港通额度扩容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随着金管局干预汇市的压力加大,这又是否会影响扩容进程?
一名接近金管局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当前官方仍在商议之中,但没有官方声明。此外,此前用完的是港股通的单日额度,离总额度用完还有很长距离。”
不过,不少券商也对本报记者表示,金管局干预只是暂时的,可能不会影响到扩容进程,且沪港通扩容是资本账户开放具有前瞻性意义。此外,港股基本面因素较此前并未出现重大变化,但近期政策方面的利好带来新的购买力,刺激投资者入市。相比于A股,港股市场估值较低,存在补涨空间,短期内上涨行情有望延续。
根据上海交易所信息,4月21日南下资金“港股通”全日剩余额度95.29亿元人民币,即已用9.71亿元,占全日额度约9.2%,而在4月8日和9日两天,港股通105亿元额度皆是提前用完。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17日表示,根据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的公告,双方可根据试点具体情况对额度进行调整,证监会会根据市场动态对额度调整进行研究论证。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此前也发表网志,就近日港股火热,给股民三个投资建议:不要急、不用慌,以及机会无穷、风险常在。对于4月8、9日港股通额度连续两日用爆,他指出,监管当局一直密切关注市场发展,会在适当时机考虑扩容。(第一财经日报)
下一步就看深港通 主要挑战是交易产品
香港证券业协会主席陈立德说,深港通在沪港通的基础上开通,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交易产品。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香港与内地就深港通进行了商讨,已解决技术问题,准备就绪,希望能在2015年年中启动。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在另一场合也表示,深港通可投资股份范围及额度,都较沪港通有提升空间。
就深港通的问题,笔者专访了香港证券协会主席陈立德先生。他表示,深港通在沪港通的基础上开通,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交易产品。同时他也预测,新加坡有望成为下一站和香港互通的市场。
沪港通结算模式影响机构投资热情
谈到沪港通开通以来的执行情况,陈立德说:“在沪港通尚未开通之前,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限额的问题,担心它不够。现在看来,当时制定的限额还是很高的,除了开通第一天,大家期待已久,蜂拥而至,进入市场,之后就恢复了正常的交易水平。”
提到北向交易不活跃的原因,陈立德指出,目前沪港通的交易仍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而很多都是投资基金的形式,因为基金注册地的法律法规,限定了基金买卖的范围,而这个如果需要调整的话,便需要回到基金注册地,就不那么容易。
目前A股市场內股票的结算采用T+0模式,而资金结算采用的是T+1模式,这种A股市场独有的股票、资金不同时结算的模式要求投资者仅在账户内有资金(股票)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不超过该量的买入(卖出)交易。这就是所谓的交易前“验资验券”。通过验资验券和禁止股票的当日回转交易,券商成功地消除了股票、资金结算时间不同可能带来的风险,但代价是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为客户提供灵活服务的空间。
按照沪港通的操作规定,通过北向交易取得沪股通股票的香港及海外投资者必须将有关沪股通股票存放于由其经纪或托管人在中央结算系统的股份户口。中央结算系统参与者可通过交收指示在中央结算系统股份户口之间转移沪股通股票。
陈立德介绍说,境外的操作方式是,投资机构将股票放在自己指定的受托人处,股票交易完成以后,通过“券款对付”,即DVP(Delivery Versus Payment)结算系统,使资金和股票实现同步交割。而现在这种交易前验资验券模式带来了很多不便,也是很多机构投资者不习惯的。
实际上,该要求可能迫使投资者在交易真正发生前就通过非交易过户的形式把资金、股票转入券商的账户。海外基金会对其中存在的保密风险和对手方风险持谨慎态度。这些如果未得到完全改善的话,基金的参与度依旧不会太高。
在港股通方面,南下这边的交易量也不是很大。陈立德表示:“内地的机构投资者比较少,散户比较多,而散户一般会跟着大户走,或者受传媒导向影响。散户如果投资股票,会选择自己熟悉的股票和市场,所以对香港的股票和市场并不了解的散户是不会选择投资港股的。因为机构投资者有自己专业的队伍研究股票,而散户缺少这样研究的能力。”
深港通的挑战:优化交易产品
陈立德认为,目前有关机构已经意识到了沪港通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深港通来临的时候,就是先改善再开通了。新推出的深港通将会是一个经过改善的版本,避免重走弯路。
陈立德认为:“深港通的挑战不再是过去我们面对沪港通时所说的交易系统的问题,这些系统已经经过测试,可以直接使用。虽然说深港通和沪港通是不同的管道,但是却可以使用同一个系统和运用同样的交易方法。”
陈立德强调,深港通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交易产品方面,他说:“目前A、H股同时上市的股票大部分都在上海,在深圳交易所,这样的股票只有20只左右。深交所在过去已经改变了定位,偏向于一些创业板小股票,不知道这些股票是否会纳入深港通交易,如果被纳入,产品会多元化一些。但是另外一方面,这些小股票并不一定会是机构投资者欢迎的产品。就算是散户欢迎,也需要机构投资者的带动购买。所以深港通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看来是如何优化交易产品。”
“如果深港通和沪港通做成一样的,那就失去意义了。”陈立德认为,“我们做深港通,按理说应该是对等的,即,深交所给港交所一些产品交易,相应的,港交所也应该给深交所一些产品去交易。可是港交所能交易的都已经给了上交所了,要看看深交所会给一些什么产品去交换,否则的话,就变成是单向的,只有北上去买深交所的股票,没有通过深交所南下买港股的,因为想买港股的人已经通过上交所购买了。”
新加坡有望成为下一站
陈立德认为,深港通作为香港和内地市场互联互通的一个关键渠道,可以扩大市场开放的程度,意义非常重大。
陈立德个人认为,新加坡将有望成为下一个互联互通的站点,他说:“香港交易所已经建立了一个联盟,我相信大的蓝图应该是要把几个市场都打通。很多交易所都愿意进入这个市场里面来,比如新加坡交易所,新加坡的市场很小,所以它也推出了一些新的想法。此前,东盟已经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7个证券交易所连接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名为东盟证券交易所的区域性股票市场,但是没有我们的沪港通连接的这么好。它们只联系了前端,后台还是要自己解决。所以一些东盟国家都认为沪港通是值得学习的。”陈立德坦言,东盟国家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其实是非常不易的,货币种类太多,以及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差异都将形成不小的障碍。
李克强:金融调控要有新举措 择机推出“深港通”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在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李克强听取向中西部铁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融资情况汇报,在住房金融事业部,他详细了解棚改贷款发放进展。李克强对他们对接国家战略加强服务表示赞许。他说,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是事关全局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要在这方面大展身手,有力托起相关重大工程建设。
李克强来到工商银行小企业金融业务部,对他们积极开展小微贷款予以肯定。他说,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要载体,蕴藏着巨大创新活力,金融机构要拿出更加有效的举措支持小微企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资产管理部,李克强仔细询问金融支持“走出去”情况,勉励他们要勇于在面向世界、服务企业中提升自身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
随后,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银监会、中国农业银行、温州民商银行负责人就创新金融管理、服务“三农”、发展民营银行等发了言。李克强说,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两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金融业在经济升级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下行压力加大,金融调控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有新举措,稳健货币政策要灵活有效,加大定向调控和结构性改革力度,在搭配组合运用好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根据需要创新推出针对性强的金融措施,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配合,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
李克强强调,金融机构要以改革的方式,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服务。商业银行要根据企业情况自主开展贷款展期或续贷,多措并举引导实际利率下行。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基金和再担保机构,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贷款流转等方式盘活存量资金,发展金融租赁,支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发展,扶持“三农”等薄弱环节。扩大直接融资,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互联互通,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使金融与实体经济共享发展红利。
李克强指出,要依靠深化改革增强金融业的活力和效率。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实现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村镇银行设立“常态化”,塑造金融新格局。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扎实向前。推进保险业改革创新,利用来源稳定、期限长的保险资金设立投资基金,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向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发放抵押补充贷款规模,支持棚改、水利、中西部铁路等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重大项目尽快落地。通过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扩大“两优”贷款规模等,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和升级。
李克强说,要支持金融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进一步开展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试点,择机推出“深港通”,增加境内机构境外发债规模并允许募集资金回流境内使用。同时,要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和处置力度,强化金融监管协调,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