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前IMF全球副总裁朱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这次危机的情况比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得多,疫情冲击了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层面,衰退是板上钉钉,世界经济是否会大萧条取决于疫情”。
疫情是否会导致国际贸易秩序和全球产业链分工出现巨大调整?海外经济停摆供应中断,哪些关键行业有望借此机会做到国产替代?今天同花顺专家团邀请了华润元大基金投研负责人——金兴健先生为大家分享。
嘉宾介绍:金兴健,华润元大基金投研负责人、专户投资部负责人,历任专户债券投资经理、基金子公司项目团队总监。曾供职于宝钢集团财务公司和华安基金。
嘉宾核心观点:
1、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工业复工复产速度加快,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回升最为明显。
2、当前部分思想极端的欧美政客、媒体人士和学者的叫嚣,从表面上看,产业链有被人为重新切割的巨大风险,但细品事情未必简单。
3、疫情确实可能导致国际贸易秩序和部分产业链分工的调整,区域合作可能加强,全球范围的摩擦与争端加剧。
4、从疫情发展情况看,电子、通讯、计算机、医药以及必需消费品等行业存在机会,在一些成熟制造领域,中国有望加快国产替代的步伐。
5、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应对美联储零利率及无限量宽松带来的中长期问题,不会盲目跟进降息,会选择灵活的综合措施推动实际利率下行。
访谈详细内容:
1、全球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产业链有何影响?
金兴健:新冠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正在演绎一场外生性的风暴,而且3月份以来疫情进一步在全球扩散,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为全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中国式防疫是以社会经济短时间暂停换取人民生命安全并且取得了成功。当然社会经济短时间暂停必然会给中国的经济运行造成短期剧烈冲击,从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为-6.8%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此次全球疫情的负面影响。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下降3.2%,第二产业同比降幅达到9.6%,第三产业同比下降5.2%,三个产业中第二产业降幅最大,这与市场认为的服务业受到冲击最大并不矛盾,因为这里服务业具体指餐饮旅游等线下服务业,只占第三产业的一部分。
不过从3月份情况看,我国工业的复工复产正在加快,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回升最为明显,同比增速从1-2月-13.8%提升至3月的9.9%;而受疫情需求推动,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速从1-2月的-12.3%提升至3月的10.4%。
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隐忧来自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因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诸如餐饮、旅游、航空和纺织品等出口行业都有劳动密集型特征。
当前全球疫情的复杂化与长期化导致2008年之后已经陷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低生产率泥潭的全球经济有进一步衰退的风险,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思潮,进而影响全球产业链布局。面对一些欧美思想极端的政客、媒体人士和学者的叫嚣,从表面上看产业链有被人为重新切割的巨大风险,但细品起来事情恐怕未必那么简单。
一是资本全球配置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体现,产业链背后是资本逐利的故事,如何将产业链利润最大化是资本最关心的事情,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自然秩序,这种自然秩序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哈耶克的自然秩序理论都已经对此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分析。
二是产业链的迁移与要素禀赋、国家治理能力等综合因素息息相关,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升级及外迁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纪录片《美国工厂》反映了美国制造业衰退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实际上在全球化和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美国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但问题在于其内部的社会问题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从而引发底层民众的不满,而全球化则成为了政客们甩锅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三是产业链的逐步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中国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如今在全球产业链的中枢前后花了二十年时间,目前全球除中美之外,世界经济缺少第三台发动机,没有一个国家在中短期内具备替代中国制造业地位的能力,在全球疫情复杂的情况下,资本显然会选择留在集聚效应最强、生产效率最高和社会环境最安全的地方。
2、疫情是否会导致国际贸易秩序和全球产业链分工出现巨大调整?
金兴健:当然疫情确实可能导致国际贸易秩序和部分产业链分工的调整,其中一个可能的趋势是区域合作加强,而全球范围的摩擦与争端加剧。
第一,中国已经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主角而不是配角,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门类,人们应对中国的制造业实力保持信心,而不应妄自菲薄。按照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在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超过220中的工业产品产量占据全球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28%。同时中国自身也成为全球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5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额为11.3亿美元;2018年则超过4.6万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第二,中国是典型的大国经济,非东南亚、日、韩可比,中国有辽阔的腹地,产业转移与外迁时间更长、过程更复杂。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一些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本身就有外迁需要,这样的迁移可以改善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空间,加速国内产业升级与资源优化,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新基建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主题,新基建就是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新型智造、自主可控的基石,从产业链分工情况看,中、日、韩三国在机电产品、化工产品与光学仪器方面的合作最为广泛与密切,中国自日本、韩国进口的上述三类产品约占其总进口额的68%和77%,未来随着中国新基建的发力,此类区域贸易合作有望进一步加深。
第三,受产业链升级的内在需要与贸易争端带来的技术封锁的外在压力,中国必然选择推进科技创新与自主可控,在某些高端技术领域会呈现出既有合作又有纷争的斗争局面。疫情爆发所引发的新基建和高端医疗领域的产业机会都需要光学设备、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产品的支撑,而这些产品恰恰掌控在美欧日韩等国家手中,一方面产业链整合过程中掌握领先科技的国家确实占据一定优势,可以调整对华政策,但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政策调整也会反过来坚定中国推动产业升级的决心与加快进口替代的步伐。因此若当前强行进行产业链重整或切割则只会造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两败俱伤的结果。
3、海外经济停摆,部分产业链供应中断,哪些关键行业有望借此机会做到国产替代?
金兴健:从当前疫情发展的情况看,电子、通讯、计算机、医药以及必需消费品等行业存在机会,其中由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因此在一些成熟制造领域,中国有望加快进口替代的步伐。
一是半导体等产业领域,一些拥有核心技术及应用市场并受政策支持的科技公司基本面良好,在得到全球顶级客户认可之后在未来3至5年内成长为全球性公司的概率非常大。
二是医疗器材领域与药物研发外包服务(CRO)领域,疫情让重症医疗设备和检测设备备受重视,而且这些医疗领域已经出现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公司,产品大量生产与采购将推动制造技术的成熟与升级。
三是具备竞争优势且有本土化特征的产业领域,如化妆品、生活用品等,疫情给了本土品牌重塑形象的机会。
4、海外不断加码经济刺激政策,而国内应对疫情冲击的经济政策似乎显得有点弱,您是如何看待的?
金兴健:针对本次疫情,中国经济政策采取的总体思路为保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政策定力,志在长远,防止房地产泡沫,意在制造业立国、科技创新强国。中国制定并在贯彻实施经济结构性改革,从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2016年的“房住不炒”,到2017年的三大攻坚战,乃至2018、2019年的资管新规、金融供给侧改革,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指导下,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到科技强国转变的坚定信心从未动摇。
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一片大海,中国的GDP约占全球的16%,拥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经济纵深与发展潜力。同时,相较欧洲、日本的负利率情况及美国资本市场过度繁荣,中国核心资产的价值不言而喻。而且中国率先控制了疫情,实现了复工复产,因此中国具备足够的政策回旋余地。
5、中国为何不跟进降息?中美货币政策空间现在还有多大?
金兴健:汲取2008年应对美国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政策得失,此次中国的货币政策并未盲目跟进美联储大幅度降息,而是选择更加灵活适度的综合措施,包括降息、贴息、担保及各项稳信贷等,稳步推动实际利率下行。
一是货币政策的当前目标在于多重目标动态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既稳总量又优结构,以我为主、兼顾对外均衡,疏通货币传导机制,守住风险底线。
二是中国经济结构在2008年之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2012年起中国的主要就业人口由农民工转为高校毕业生,降息对缓解就业压力等迫切棘手问题意义不大,反而可能刺激资产泡沫。
三是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应对美联储零利率及无限量宽松带来的中长期问题。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情况看,美联储超低利率与量宽虽然延缓了各国债务危机爆发的时间,但实际上是美国利用其全球储备货币主导地位对全球征收铸币税,最终欧债危机和新兴市场国家债务问题还是会浮出水面,并引发资产价格与物价的剧烈波动。
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空间比较大,政策工具储备充足。随着复工复产的进行,国内社会秩序安定, CPI、PPI趋势均有利于宽松货币政策实施,银行间拆借利率与国债收益率已明显下行,宽松的货币环境有利于债市和股市,中国的金融市场保持稳定。
美国的问题在于疫情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美联储零利率和无限量宽主要为了给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保持投资者信心,但美国企业高杠杆债务问题以及与美国资本密切相关的欧洲国家债务问题并没有有效解决,随着疫情时间超出预期,这些问题都可能困扰美国。由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已经降至零附近,价格工具已无空间,因此预计美联储将不得不完全依靠量化政策工具,将购买资产的资质进一步下调,被迫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以缓解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压力。
同花顺专家团,是由同顺号团队倾力打造的行业专家访谈专栏。关注同花顺专家团,把握经济热点,洞悉市场变化,深入产业分析,与专家面对面。
更多· 推荐阅读
关键时刻扛起领涨大旗,迟到的科技股春天来了?
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后与科创板有何区别?市场为何会V型反转?
创指急跌2.5%后迅速翻红,新规对A股市场究竟有何影响?
文章来源:同花顺专家团